上海刑事案件律师:有一些犯罪嫌疑人家属在被刑事拘留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积极寻求专业律师帮助,而是热衷于托熟人,找关系,希望用钱可以摆平。其实这样是大错特错的处理方式。等到想到找专业律师处理时,却发现该案往往已经烂尾了。那么刑事犯罪什么时候请律师介入比好?上海刑事律师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解答:
【刑事案件】嫌疑人W某因贩卖毒品罪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众多不明身份的人向W某家属打电话,其中一位的大意是这样的:我在检察院有关系,只要50万,包他保命。家属心动了,盘算着卖掉房子。好在家属的一位朋友挡住了冲动的家属。试想一下,前途一片光明的检察官、法官会为了区区小钱冒着断送自己前程及犯罪的风险来为你做这些事?不得不承认,人情、关系在大多数国人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执念。我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当人们遇事先找法、找律师,而不是找熟人、找关系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法治。
那么刑事犯罪什么时候请律师介入比好呢?这里分为三种请情况:
1.无罪案件,律师“提前拦截”
刑事案件分为两大类,即“无罪案件”与“有罪案件”。
对于无罪案件,律师需要尽快介入“提前拦截”。无罪案件绝大部分都是在侦查阶段被“过滤”,这就使得批准逮捕阶段律师的无罪辩护尤其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的,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这也就意味着批准逮捕阶段是错案赔偿责任从侦查机关向检察机关“转移”的时间节点,辩护律师的法律意见客观上在帮助检察机关“风险防控”把关。辩护律师此时提出案件可能无罪的意见最有可能被检察机关接受,绝大部分的“不批捕”无罪释放,就在此阶段完成。
即使批准逮捕阶段辩护律师的意见没有被检察机关接受,辩护律师还可以提起羁押必要性审查,并在审查起诉阶段提出“不起诉”辩护意见。鉴于“不批准逮捕”只需要办案检察官作出决定即可,而“不起诉”决定需要办案检察官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这就使得“不起诉”成功率要比“不起诉”少得多。毕竟批准逮捕后错案风险已经转移到检察院,要检察院“自查自纠”不起诉有些困难——检察院极有可能“将错就错”起诉至法院,将错案风险“移交”给下家。
2.有罪案件,律师“跟踪服务”
如果说“无罪案件”辩护律师以争取无罪释放为第一要务,“让无辜者免受冤屈”;那么“有罪案件”则辩护律师需要“跟踪服务”,“让有罪者罚当其罪”。即使是有罪的案件,也分为“事实有罪”与“证据有罪”。“事实有罪”只有当事人知道,辩护律师只知道“证据有罪”。“客观事实”是什么,辩护律师与办案机关都不清楚,只有公诉机关按照法定程序与法理逻辑“有效证明”被告人有罪,才属于“证据有罪”。
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后,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很容易被诱供甚至在侦查机关准备好的询问笔录上签名打指模。辩护律师提前介入,就可以帮犯罪嫌疑人“普法”,告诉他们如何审核笔录内容,如何避免被诱供或逼供。辩护律师甚至向他们解释涉嫌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哪种情况下构成犯罪,哪种情况下不构成犯罪,哪种情况下构成轻罪,哪种情况下构成重罪,帮助犯罪嫌疑人清楚案件构成与发展方向。
3.疑难案件,律师“专业咨询”
在“审前辩护”特别是“捕前辩护”中,律师更多是提供“专业咨询服务”。辩护律师提供“专业咨询”分为两种,一种是“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专业咨询”,另一种则是“为办案机关提供专业咨询”。每一次会见犯罪嫌疑人,既要了解“他做了什么”,也要了解“他被问了什么”,还要了解“他回答了什么”,从而推导出侦查机关的“侦查方向”。一旦清楚了侦查机关的“侦查方向”,辩护律师也就可以提前预判侦查机关掌握了哪些证据、还缺少哪些证据、本案无罪还是轻罪。辩护律师给犯罪嫌疑人提供的这些咨询,其实是让犯罪嫌疑人“明白案件情况”,避免“瞎猜”陷入慌乱与恐惧中。
辩护律师给办案机关的“专业法律咨询”主要通过“法律意见书”来完成。从撤案法律意见书到不批捕法律意见书,从取保候审法律意见书到羁押必要性审查法律意见书,从不起诉法律意见书到撤回起诉法律意见书,辩护律师把自己当成办案机关的法律顾问,帮助他们“有效查明事实,正确使用法律”,来避免办案机关“先入为主”或“有罪推定”。办案机关在“错案追究制度”与“案件终身负责制”压力下,也愿意听听辩护律师的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综上所述,对于请律师,尤其是刑事案件,也是宜早不宜迟,律师介入越早,对当事人越有利。试想一下:一个刑事案件,申诉时才委托律师介入,这时候律师再技艺高超,神通广大,恐怕也只有对当事人进行人道主义关怀的份了。